工银瑞信基金,一家有着银行血统背景的基金公司,最近的数据表现令外界产生了疑虑。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28日,其在管资金规模达到7608.28亿元,但其权益类产品,包括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总规模仅为1575.87亿元,占比只有20%。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这部分产品中,有10位基金经理任职年限不超过2年。
但是在权益类产品中的基金经理,不少是初露锋芒的新面孔,俗称“新生代”经理。据wind数据,至2023年9月28日,工银瑞信的权益类基金中,有10位基金经理的任职年限均在2年以下,合计管理着35只产品,总规模高达187亿元。其中张姝丽和邢梦醒共同管理一只基金,李锐敏、史宝珖两人分别管理超过十只基金。尽管一拖多的业绩平庸,史宝珖仍有两只etf产品正在发行。
虽然该公司旗下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早已屡见不鲜,但任职年限不足两年就如此器重,投资者只关心数量能否跟得上质量?
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的飞速发展,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28日,3500多位基金经理管理着超过27.38万亿元的资产。其中,“新生代”经理年限不足3年的占比超46%,并有361位“新人”今年初次掌舵基金。
不过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在履新基金经理的长期业绩显现之前,投资者和基金公司各自将如何应对,也成为市场的普遍关切。
在这个市场里,市场波动剧烈,投资难度更是极速攀升。踩对赛道鸡犬升天,压错宝就是一棍闷杀。
许多基金研究者和fof基金经理指出,由于“新生代”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记录相对较少,他们的投资方法可能尚未稳固,因此,定性调查和深入研究成为评估他们能力的关键途径。
这确实揭示了一个新的研究命题:如何在历史数据有限的背景下,准确评估新入行基金经理的投资潜力和前景?他们的实际业绩如何定义?
“新生代”基金经理表现如何?
实际上,近期业绩展现中,一些新晋的“新生代”经理们并没有给市场带来惊喜。wind数据显示,到9月28日为止,工银瑞信的权益类基金中,涵盖了普通股票型、灵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和平衡混合型基金,其中有10款产品的基金经理的任职年限均在2年以下。其中,唯一的亮点是张乐涛所管理的工银中证1000增强策略etf,年化回报为2.16%,这也是为数不多的正向回报的基金。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基金板块在这些基金中亏损最为严重。
近年来,随着市场风格的迅速转变和行业的频繁轮动,资深的头部基金经理因其管理的大规模基金和固有投资风格的限制,导致他们在投资策略上的灵活度降低。而相对的,新一代的基金经理在经验积累上可能还有不足。
现在崭露头角的新生代基金经理,他们的思路和策略都很有特点,经常追求市场上的热门。是不是在“追涨杀跌”?这也不好说。但说实话,他们可能还没经历过大风大浪,经验上还是有点欠缺。大家都在看,他们能不能经得起市场的真正考验。
新人上阵,业绩能否扭转?
过去一年内,工银瑞信基金频现高级管理层的变动,其中明星基金经理的离职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2022年,工银瑞信共有8位重量级基金经理相继离职,他们包括赵宪成、闫思倩、朱晨杰、游凛峰等。这些基金经理曾是公司的核心力量,多次带领旗下基金取得亮眼业绩。
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袁芳的离任。在她的管理下,工银瑞信曾多次在市场上取得骄人的成绩。她的离任使得工银瑞信出现了亏损的局面,造成了投资者的损失。此外,其他几位经理的离职也对公司的业绩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为了弥补这一巨大的人才缺口,工银瑞信似乎加大了对新人基金经理的使用。但由于这些新人经理缺乏足够的市场经验,他们的投资策略未能达到预期,导致工银瑞信近一年的多款权益类产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都是大幅亏损,尤其是新能源主题基金,亏损尤为严重。
是否在拿投资者的钱“培养”?
是否在拿投资者的钱“培养”?备受质疑。
尽管工银瑞信一直秉持“投研平台化”和“投研一体化”的原则,强调人才是核心资源,但在外界看来,这样大量的新人经理在短期内加入,似乎有些让人担忧。值得关注的是,到2023年9月28日为止,这10位新人经理管理的基金,大部分展现出的近期业绩并不乐观,特别是以新能源为主题的基金表现最为疲弱。
对于这样的现象,市场上有种观点:工银瑞信是否在用投资者的钱来“培养”新生代基金经理?工银瑞信近一年新聘基金经理数量为14,与行业平均的4.18相比,这一数字显然偏高。
这样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新生代基金经理尽管充满活力和创新,但其经验和市场应变能力相对有限。在投资领域,经验和直觉往往与投资回报成正比。如果大量的资金被新手管理,投资者自然会担心资金的安全和回报。此外,从某种角度看,工银瑞信基金的这种策略是否也意味着对经验丰富的资深基金经理的边缘化?这无疑也是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现在送您60元红包,直接提现不套路。快参与活动来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