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今日震荡走低,截至午盘,香港恒生指数跌1.04%,恒生科技指数跌1.71%。aigc、汽车、制药等行业或概念板块跌幅居前;航空货运与物流、饮料等板块走高,物流股活跃。中国恒大继昨日大涨近30%后,今日跌超8%,百度集团、赣锋锂业跌超4%,美团跌超3%。
港股市场今年持续走低,恒生指数目前已较年初高点跌超20%,今年以来累计跌幅超13%,恒生科技指数也较年初高点跌超20%,今年累计跌超9%。整体来看,恒生各大旗舰指数除了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以外,其余均有不同幅度的下跌。
随着香港股市继续下跌,在港上市公司正在大力回购股票,以期提升估值。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港股回购金额已经达到809亿港元,约为去年全年的79%,这已经是港股连续三年加码回购。
从历史经验看,港股回购激增时,恒生指数均处于底部区域。此外,南向资金今年也在加速流入港股,wind统计数据显示,南向资金9月净流入港股超500亿港元,今年已经累计净流入近2700亿港元。
种种信号表明,港股似乎已处于底部区域,但对于现时是否值得布局,综合记者采访来看,意见不一,对港股未来走势也产生较大分歧。
港股天量回购潮持续
记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28日,港股今年的回购总额达到809亿港元,约占去年全年回购金额的79%,去年全年回购金额1024亿港元,2021年回购金额381亿港元,而2021年港股回购额从历史节点来看,属于十年高点。即意味着,港股连续三年都在持续加码回购。
w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有156家港股公司出手回购。从回购金额来看,“股王”腾讯今年以来86次回购,回购金额合计313.6亿港元,占港股总回购额的39%,其次为友邦保险,135次回购,回购金额201.8亿港元,占总回购额25%,两家公司合计占总回购额的64%。
不过,记者统计显示,整体来看,156家出手回购的公司“亏多赚少”,仅有41家回购均价低于现价。其中,账面亏损最多的是友邦保险,回购均价是80港元,现价62.9港元,账面亏损43亿港元;其次是腾讯,账面亏损36.4亿港元;长城汽车的回购账面亏损4.2亿港元;长实集团的回购账面亏损1.5亿港元。
恒指公司认为港股市场被低估
此前,恒生指数公司表示,2022年高企的股份回购趋势一直延续到2023年。预计2023年年度回购金额可能达到929亿港元,是前5年年度平均水平的3.9倍。高水平的回购金额或能反映出企业认为其在香港上市的股票被低估,促使其在期内“逢低买入”。
“企业回购股份的动机具体因其所处行业和公司状况而有所不同,或与其资本架构、财务成本、现金水平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企业认为其上市股票正处于被低估的情况,并认为能够在日后获得有效重估,便会进行股票回购以支撑股价,改善财务状况并提高股东回报。”恒指公司称。
行业研究策略分析师marvin chen向记者表示,回购增加意味着“低估值和相对价值兼具”,此外也有补偿和减轻股票抛售压力的因素,例如腾讯控股和阿里巴巴。虽然回购可能说明公司董事认为自家股票很便宜,但也有可能是调整财务报表的一种手段,或者表明管理层缺乏如何使用资金进行扩张或多元化的思路。
不过目前悲观情绪仍然笼罩港股市场,多位不愿具名分析师向记者表示,虽然明知港股估值便宜,但投资者也担心掉入到“估值陷阱”中,因为港股流动性如果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再便宜的估值也不适合布局。
2023年前8个月,香港股市日均成交额为1120亿港元,同比下跌12%,目前低于长期的上升趋势。对此,恒指公司认为,日均成交额下跌并不意味着港股失去活力,2023年8月港股交易转手率为85%,可见市场交投仍然维持活力,尤其是恒生科技指数自推出以来的交易转手率平均为91%,比大市交投更为活跃。
也有分析师乐观认为,目前很多港股估值都处于被压制状态,从基本面来说,阿里巴巴、腾讯等核心公司业绩已经触底反弹,整个互联网的整改阶段性结束,今年上半年这些科技公司的营收、净利润均已恢复稳健增长,并开启新一轮增长指引——人工智能。
目前港股腾讯、阿里、百度、快手等互联网公司都开始在大模型、自动驾驶、元宇宙等方面持续研发,正在抢夺下一张ai大潮的门票。
9月25日,恒生指数公司也对外宣布推出恒生人工智能主题指数,目的是追踪涉及人工智能技术产业链的香港上市公司表现,其业务必须包含以下其中一项:1、核心运算资源:专用计算芯片、高性能计算机、云计算、高速网络等;2、人工智能技术:机器学习、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数字化、生成式人工智能等;3、人工智能应用:智慧生活、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等。
恒生人工智能主题指数包含40只成份股,按照市值排名,暂且不纳入互联互通交易范围,每季度面临调整,每只成份股的权重上限是10%。